最近,一個國有設計院的朋友前來喝茶聊天,席間大吐苦水,說沒法幹了,要轉型自媒體,令人唏噓。
他的故事,真實折射出了設計類等土木工程類專業的困境,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最近,很多媒體把土木專業的快速跌落,形象描述爲“天坑”,談土木而色變。
2022年,湖南大學公示本科生轉專業的錄用名單,土木工程學院竟98轉出、0轉入。
2023年,網傳四川大學轉專業數據也顯示,土木工程是該校轉出人數最多的專業,57名學生“帶學分跑路”。
今年3月左右,網傳“清華大學停止土木工程專業招生”的消息,引發巨大關注和熱議;後面清華大學緊急辟謠:這純屬誤解。清華大學的回應,雖表明了清華依舊在招收土木工程專業的事實,但難掩當前土木類專業遇冷的現實。
一時之間,土木工✅程仿佛進入了寒冬,成爲衆所周知的“提桶跑路”專業,因此被網友們戲稱爲“新天坑”專業,也確實是實至名歸了。
這個情況,跟脫口秀演員童漠南(學英語教育專業出身)講的一個梗非常類似——他說,自己曾經在外面演出掙錢時,等後面回來,一轉身發現自己的産業沒了。
而土木工程專業的變化,主要是時代趨勢的大變化所導致的,與童漠南所說的故事有所區別,並非政策原因造成的。
完全與時代節奏高度同頻——經濟高速發展時,地産和基建等大行其道時,土木專業也是一片繁榮,分數高、就業旺、工資高等,是一衆家長和學生心目✅中的“香饽饽”;後來,局勢突變、急轉直下,土木工程類專業,被市場低迷的大趨勢倒逼,也快速變爲被衆人爭相抛棄的“天坑”。
比如,1998年,調整後的土木工程專業正式面世;2008年前,開設土木專業的本科院校共有392所;截至2022年底,相關高校數量多達572所。
土木工程作爲當時高校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報考人數非常多,錄取分數也很高,那時,土木工程排名第一的同濟大學火得發燙,很多高分學子甯願放棄清華大學也要報考同濟大學土木系;清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建築系也不乏全國各地的省狀元、市狀元。
彼時,土木工程專業一時間風頭無兩,三總五項、高薪體面成了土木工程的代名詞,不少高考狀元紮堆搶進土木工程專業,導致許多大學爭相開設相關專業。
同時,因此,2006年至2015年,被很多人稱之爲“土木工程專業黃金十年”。
而這個階段,正是國內房地産、各類基建和各産業快速發展和井噴的時候,其興盛狀態非常的瘋狂。
例如,一個畢業于同濟大學土木專業的網友說,當時招聘時,只要是土木類專業的畢業生,根本不看成績,只要簽約就先發一萬塊紅包,而讓其他專業的同學們豔羨不已。
地産和大基建等,陰霾密布,寒風凜冽,對土木類專業的需求,劇烈減少和減弱,進而導致該類專業,對大學而言變成了雞肋,對學生和家長而言,成爲了要重點排雷的對象之一。
比如,2023年,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蘭州大學、山東大學等985大學土木類國家專項,在高考大省河南省進入志願征集,招不滿人。
比如,2022年,多年來一直穩居世界排名第一的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專業被曝在河南的錄取分數線名的考生或有望被錄取;而2021年的錄取分數線名考生才能錄取,比上年大降103分。
比如,據麥可思發布的報告顯示,這幾年畢業後從事建築工程的人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越來越低,五年來,這一比例的降幅是 46 個職業類別裏的第一名。
比如,在工資層面,也是急速滑落于底部,據三聯生活周刊報道,“工作期間每月只能收到2360元的深圳市最低工資”,連外賣小哥都比不上了。
同時,還有遠超其他崗位的工作強度、工地終身負責制帶來的法律風險等等,就不去費舌了。
由此可見,曾經的黃金十年,已快速遠去;近來,經過近十年的被嚴重摧殘,土木工程類專業一下子仿佛變成了殘花黃葉,飄零于曆史的風塵中。
就業艱難——考分降低——招不到人——專業快速合並或取消——大學變革等,壓力給到了又一個新的十年。
而導致,一衆大學在專業的整合和思考上,在學科轉型升級上,出現了一波新的熱潮。
例如,清華大學自2017年開始,就把原來的土木、水利以及工程管理等專業,合並成爲“土木水利海洋工程”的大類專業,不再單獨招生。
例如,同濟大學開始對王牌專業——土木工程進行改革,制定了“土木工程+N”個性化人才培養方案供學生選擇。土木工程專業學生1~2年級通識,2~3年級專業基礎,3~4年級可根據個人興趣、專業發展和未來就業選擇建築工程、地下建築工程、岩土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軌道交通工程、工程防災與風險評估等七個模塊,實現專業內的個性化。
例如,中山大學,在2021年就將人工智能、軟件工程、微電子科✅學與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等學科,與原來的土木工程專業進行了非常複雜的“雜交”,而鼓搗出一個新的專業——計算機類(珠海)(智能實驗班),當爲國內各大學,在土木工程類專業整合上的“先師”和典範,上可飛天遁地、下可五洋捉鼈,原來的土木工程已經面目全非。
一是,變更✅專業名稱,將過去的土木工程等紛紛改爲“智能建造”專業,終于丟掉了早先的泥腿子的氣息,顯得更加高大上了——“我們也是高科技了,請不要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我們,好嘛?”
據相關報道,在同濟大學之後,衆多高校各校爭先申報,近年來獲批智能建造專業的院校數量,逐年增加。
數據不騙人——2022年全國智能建造專業招生3562 人,2023年則增長到5539人。
畢竟,各位大佬都幹不下去了,那些以前跟風類的高校,則直接躺平——既然,土木專業變成了就業和招生方面的“毒藥”,我不幹總行了吧,免得拖累我其他專業的招生,就此SAY GOOD BYE,咱們相忘于江湖,一別兩寬吧。
據波哥看樓市觀察,學科和專業的設計,以及其生命力等,都在大趨勢和大經濟體系內運轉,各個時✅代的風雨,都會在每一個專業上進行有效的體現出來。
其發展特點和衆多軌迹,皆顯示出一個不變的客觀——適合時代要求的,才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和生命力;反之,時代抛棄你,可能連招呼都不會打。
一點水可見大千世✅界,一個專業的變化,亦可以讀出世界和産業等方面的不同嬗✅變。
在風雪彌漫和冰凍三尺之時,大到每一個領域、小至每一只蟲子,皆會受程度不一的各類影響,更別說需要時代之力有效加持的土木類專業了。
國內土木專業的大變化,可以成爲我們觀察時代變化的一個有效載體和視角,看明白了,也會對大家有所幫助。